人才本土化是跨國企業本土化策略的一種,是指跨國企業雇傭當地的人才從事生產經營。人才本土化有諸多優勢,例如可以降低因人員外派帶來的過高的管理費用、獲得當地較為廉價的勞動力、樹立跨國企業“本土企業”形象減少經營風險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進程,在人才任用方面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如關鍵技能人才難以獲得、人才儲備不足、員工離職率高等。解決此類問題應立足長遠的角度,以本土化人才開發為著力點?;诖耍疚奶岢鲆詠砣A留學生作為人才開發的切入點,結合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投資經營和來華留學生教育現狀和問題,探索切實可行的來華留學生開發方法和途徑。
一、中國跨國企業人才本土化問題及解決思路
中國企業想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長久生存,實施本土化經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而人才本土化則是根本。針對中國跨國企業的特殊性,開發留學生作為本土人才是最為有效和長久的方法。
1.本土化程度低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各類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到沿線國家投資經營,截至2016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56家,企業總數1082家,為當地創造的總就業崗位17.7萬。盡管如此,中國企業由于國際化起步晚,在海外員工吸引和任用方面顯得力不從心。領英中國智庫(2016)在基于對國企“走出去”的調查分析中指出,72%的擁有海外分支的國有企業表示依然以人員外派為主要的人才任用方式,另外28%則主要采用海外招聘的方式。
2017年發布的《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走出去”的跨國企業的海外員工數僅占7.64%,該年度世界跨國公司海外員工的比例為57.38%,發展中經濟體海外員工比例為32.67%。此外,中國跨國企業在國際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采用內部實踐鍛煉(32%)、內部組織語言培訓(22%)、員工自學(16%)等方式。由此可見,中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人才任用和培養方面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
2.本土化方式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
本地招聘是跨國企業國際化發展初期所采用的人事任免方式,隨著國際化水平的提高,這些企業會采取更為切實高效的人才開發的方法以吸引本土化的人才,如GE、強生等國際知名企業所采用的管理培訓生項目、高校獎學金項目等,這些本土化人才開發的方法較為有效地培養和教化了當地的學生,提高了本土人才比例,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化人才開發層面依然處于較為初級階段,通常采用“教練式”的培訓方式,如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所采用的“一幫一”和在國內設置內訓機構、中國鐵建開設本土化人才培訓課程等形式,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公司內部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對當地人員進行教化,進而培養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獲得當地人才,但是周期較長、人員學成后離職風險大。沿線國家之間的國情、政策差異明顯,中國“走出去”企業能否長久地在當地生存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具有既了解沿線國情又充分了解“一帶一路”戰略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隊伍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技術和資金。傳統的教練式人才培養模式只能培養出技術工人和基層管理者,無法為公司培養出優秀的工程師和高層管理者,只能是解決短期人力資源短缺所采取的“權宜之計”,而不能作為長期的人力資源戰略。
3.來華留學生是中國跨國企業既有的人才儲備
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應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盡管中國社會各界和也在積極探索解決中國跨國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如在當地辦學、為當地提供來華學習機會等,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本土化人才短缺問題并非朝夕之功,應從長遠打算。周谷平,闞閱(2015)的研究指出,中國的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必然會經歷“母國中心”到“地理中心”的轉變,即人員外派到本土化任用,核心要義是人力資源與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有效整合,來華留學生教育是中國實施高效的吸引、開發、保持國際化人才的有力途徑。事實也證明,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作為本土化人才儲備具有不可替代性。
首先,來華留學生是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廣泛的人文交流的憑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使命》指出“‘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為鼓勵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政府“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一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政策的支持為沿線國家學生來華注入了強大的助推力,企業以留學培養為依托進行本土化人才開發,既迎合了“一帶一路”的建設理念,又可以減少人才開發成本。
其次,對與中國的跨國企業而言,來華留學生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土化人才儲備。“一帶一路”對人才的訴求是具有跨國視野、懂技術、熟諳中國和當地的文化和語言。留學生在華接受的教育涵蓋漢語學、西醫、工科、文學、經濟、管理、中醫、法學、藝術、教育、理科、農科、歷史、哲學等14個學科,基本涵蓋了中國的跨國企業所需的全部人才類型,加之留學生本身對當地語言和文化的高度認知,使得其在本土人才開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最后,在數量上,2015年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182825人,累計人數達122.1萬,分別占當年世界來華留學生和世界總來華留學生總數的46.0%和43.8%。2005至2015年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呈線性增長趨勢年平均增長度達17.4%,預計到2020年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將超過40.7萬人。這一數據也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即采取有力且有效的措施,促進來華留學生學成回國之后能夠留在中國在當地的跨國企業工作,將能夠有效地提高中國在當地的跨國企業本土化用工比率、解決所面臨的人才問題。
二、開發留學生作為本土化人才所面臨的困境和難題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作為可開發的潛在的人才資源,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特殊性,盡管中國不斷加大促進留學生來華的力度,但留學生教育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留學生培養并不符合市場需求。
1.來華留學生培養市場機制未建立
近年來業界不少學者提出要變革來華留學生教育模式,順應時代發展培養適合“一帶一路”建設的高端人才,但是中國高校在來華留學生教育方面并未作出實質性的變動,很多的變革僅僅是“流于形式”,難以取得來華留學生教育突破性進展。教育模式并為充分考慮市場的導向因素,仍舊延續著以往計劃經濟下的公益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讓買方來適應賣方,而不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主動去適應買方。
以市場為導向進行來華留學生教育就是要做好國際學生在“吸引來華”“制定培養方案”“學成就業”一系列的對接,關鍵是市場信息的傳遞。企業將市場信息傳遞給高校,高校再針對性的制定培養方案培養人才,學成后返回企業工作,文君(2015) 將此稱之為“人才進口--人才培養--成才出口”,這一構思的實現需要高校和企業的廣泛和共同參與。然而中國的跨國企業在這方面的表現有點差強人意,突出表現為用人的“短視”,即只顧眼前的用人需求卻沒有著力去開發和培養人才。部分企業在這一方面作出了實質性的探索,如中民投出資委托清華大學為其培養人才,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這種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并沒有形成規模,只有廣泛的參與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跨國企業本土化用工的現狀。
2.來華留學生出現專業“扎堆”現象
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企業管理、小語種、專業技能和項目管理等方面,這四類人才的占比分別為37%,22%,15%和11%。來華留學生所學的14門專業基本涵蓋了這些領域,但是所學專業之間人數差距較大并且傾向于文科。以2015年為例,來華留學生所學專業人數排名前三的漢語、西醫、工學占比66.9%,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的理工科僅占11.1%。《來華留學生統計年鑒》雖未給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體的來華留學生修習專業具體的數據,但是從總體的數據和沿線國家的占比可見一斑,即留學生所學的專業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脫節。
來華留學的誘導因素是導致來華留學生專業“扎堆”的首要原因,周敏波(2012)基于東盟國家在廣西的留學生的實證研究指出,對中國漢語和文化的熱愛是促進國際學生來華的最大動機因素。來華留學生所學專業的數據也充分支撐了這一結論,2005、2010及2015年漢語語言類來華留學生占據當年全球來華留學生的比例分別為61.4%,55.1%和45.6%,均位列當年來華留學總人數之首。漢語語言類留學生比例偏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學歷短期留學和進修生,如2015年來華短期留學和進修漢語類留學生人數達155472人,占全部語言類留學生85.8%。
三、結論和建議
將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作為潛在的本土化人才進行開發,其著眼點在于留學生,首先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變更,其次應該探索更為靈活的培養方法,如校企合作、鼓勵在華留學生到中國的企業實習等,這可以有效促進留學生學成后留在中國的跨國企業。
1.變革留學生培養方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走出去企業對本土化人才有著較高層次的需求,從長遠看來華留學生是解決這一問題切實可行的途徑,應該在市場需求與留學生培養之間“搭一座橋”。為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人才“吸引-培養-聘用”完整的體系。留學生的培養“為我所用”,是從源頭上解決中國“走出去”企業面臨的人才困境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國的跨國企業多數總部或者分部位于如北上廣這類一線以及省會城市,這些地方大多有重點大學并且吸引著大量的留學生,2005年至2015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在總量上排名前十的省份/直轄市分別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天津市、廣東省、遼寧省、山東省、湖北省和黑龍江省。這就在留學生的聘用方面有著切實可行的操作性,可以企業的人才訴求為出發點為導向培養來華留學生,實現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匹配。
(2)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和規定。政府相關的政策文件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起著導向性作用,是高校進行留學生教育的綱領。因此,完善相關政策和規定,可以從源頭上改變現有的留學生教育現狀。如教育部《高等學校接受國外留學生管理規定》指出“外國留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得就業、經商,或從事其他經營性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學生在國內的發展,并且減少了其畢業后留在中國企業的可能性。為此,可相應修改部分條例和規定,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鼓勵來華留學生到中國的企業工作,例如總部位于上海市的中民投可以與復旦大學簽訂協議,要求在復旦大學留學的印度尼西亞學生到中民投實習,并且如果達到一定的時限,復旦大學將給予該留學生獎勵和資助。這有利于增加來華留學生對中國企業的認知和認同,也為其畢業回國后,進入中國跨國企業在當地的分支機構就業奠定了基礎。
2.探索更為靈活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針對中國國際化發展起步晚、國際人才任用經驗不足等問題,對中國企業的人才培養而言,校企合作是目前最為有效途徑。通常的做法是以企業為出發點并且由企業出資聯合高校進行人才培養。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說,這種方法有著突出的優點,首先,沿線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企業資助的形式可以形成對人才較強的束縛力,如協議培養和任用等,這可以有效避免人才流失。此外,基于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廣泛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更具有靈活性,傳統意義上的留學生培養僅僅局限于留學生來華教育,而企業與學校的聯合可以實現因地制宜,在目的國進行直接的人才培養而免去了來華留學的過程。中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僵硬,并且大部分培養地點集中在國內,因此探索較為靈活的聯合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思路包括:
(1)在華學習與回國實習相結合。針對來華留學生不能在中國留學留學期間實習,設置“國內留學+回國實習”的培養模式,將留學生在華學習劃分為在華學習和在當地實習兩個部分,理論聯系實際,保障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留學生在華企業工作的可能性。
(2)企業與高校共同制定留學生培養方案。校企聯合制定來華留學生培養方案是以市場為導向進行人才培養的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是來華留學生“學有所用”的保障。企業將人才需求信息反饋給高校,在制定培養方案、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與高校共同制定,切實將來華留學生教育改革落到實處,帶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形成普遍的示范效應。
(3)與沿線國家合作培養當地人才。與國外知名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是中國跨國企業做出的偉大嘗試,華為在這方方面的表現最具代表性。截至2016年,華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本土化用工比例已經達到71%,其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本土化幅度達17.7%,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華為的這一突出表現與其本土化人才模式分不開,如華為為培養更多ICT(信息、通訊、技術)人才而設立的“未來種子項目”、與華沙理工大學、波茲南理工大學合作創立“華為授權信息網絡學院”,這些項目的實施為華為公司挖掘和開發了大量高質量本土人才。基于此,探索來華里學生在國內接受高等教育的方法,可依托在當地的跨國企業設立的“內部大學”或者合作創辦的研究院等,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教育和培訓,尋求中國高校、沿線高校、中在當地的跨國企業三方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
3.促進中國與沿線高校之間進行聯合人才培養
高校之間的合作是教育國際化的一個切實可行的路徑,是提升“留學中國”的吸引力、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打造一批國際知名的院校和專業的必由之路,鑒于“一帶一路”的特殊背景,與沿線國家高校開展廣泛的教育合作更具有現實意義。
(1)學歷互認提升來華中國高等教育總體質量。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顯著不足。但是這種不足可以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校合作來彌補,“一帶一路”沿線有著眾多國際知名的高校如中東科技大學、伊斯坦布爾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希伯來大學、莫斯科大學、烏克蘭基輔大學、華沙大學、查理大學等,相對于中國很多高校而言,這些高校綜合競爭力排名在世界比較靠前,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潛在和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可考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勢學科充分融合,積極尋求合作進而實現取長補短攜手發展的目標。
(2)促進中國高?!白叱鋈ァ鞭k學。為應對“一帶一路”發展需求,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也在積極探索新的路徑。蘇州大學和廈門大學先后在老撾和馬來西亞建立了分校,在教化本土化人才和國際辦學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以廈門大學為例,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以秉承本土化辦學理念,采用全球招聘的方式聘用優秀教師,學生以馬來西亞、東南亞其他國家為主,并且招收來自于全球其他地區的留學生。開設的專業覆蓋了大部分“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領域,這在提高廈門大學辦學層次的同時,也為中國在馬來西亞的企業培養了大批的本土化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典范。
(3)建設“一帶一路”高校聯盟。與世界知名大學之間的學歷互認一直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痛點,可以在中國設置試點高校,尋求與沿線知名高校之間的學歷互認與聯合培養,互派教師和留學生。高校協同發展共享教育資源也是中國高校充分借鑒國際優秀高校的舉措,如“C9聯盟”“卓越大學聯盟”“G7聯盟(國防七校)”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此基礎上,中國可設置“‘一帶一路’聯盟”高校群,以群體的形式對接“一帶一路”沿線重點高校,甚至在高校設置“一帶一路”專項班,有側重性地對不同區域/國家的來華留學生設置相應的課程。
Copyright © 職教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備11020808號-11 全國統一熱線電話:400-660-5933
免責聲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臺,所有信息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權益,請您積極向我們投訴。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容,注意自我保護,謹防上當受騙